一開始,完全是基於對戰國這個年代的熱愛而想看這本《戰國縱橫》,沒想到,比預料還更加好看的讓人愛不釋手,人物過場流暢,角色刻畫入裡,活脫脫那些歷史中的人物,就這麼走出來到眼前。好的故事,具有黏著力,彷彿牽著一條無形的線綁在我的心頭,叫我放不下手,但還是得吃飯睡覺上班工作啊,逼自己勉強放下了,心頭卻總還惦念著那些人物,他們上一頁作的決定,下一頁又會演變成怎樣的發展呢?

 

突然我心裡在想,到底這股黏力是怎麼回事,對我來說,我想是因為這些人物,已經被刻畫的有血有肉,不再只是歷史書裡冷冰冰需要背誦的名字,我看到了他們和他們身處的環境、遭受的苦痛,以及他們懷著怎樣的心情作決定。為了在亂世中活下去,就像本書書介所說「英雄原本不想成為英雄」。

 

看到一半時我心裡大叫不妙,怎麼故事才演到公孫鞅(即著名的商鞅變法的商鞅)出使魏國,果然,看到最後活生生扼腕,張儀才剛剛出場,欲知詳情,期待下集分解!唉呦!還要再等一個星期啊!

 

 

 

比刀槍更鋒利的舌燦蓮花

 

這本書從公孫鞅和秦孝公的對話開始,魏侯傳檄要諸侯趕赴孟津朝周天子,公孫鞅與秦孝公討論其中厲害,公孫鞅勸秦孝公為了不給魏國找到討伐秦國的藉口,這次孟津之會,一定要動身前往,但秦孝公想到河西血仇國仇家恨,執意不願前去。而孟津盛會之中,秦國果然是唯一缺席的諸侯..

 

書裡頭這些名臣謀士諸侯將領,針鋒相對舌燦蓮花,每個人都在決定著自己的行動,也依據自己的觀察推論,預測其他人的想法,並以自己覺得能夠影響說服他人的言行,表達自己的立場,企圖將未來導向自己期盼的樣貌。政治如同一盤棋,兩方對奕,厲害的棋手總能預測雙方之後的落子,推論好幾手之後的棋局面貌,誰更能掌握對方的脾氣心念,預測的更多更準,往往才是最後得勝的一方。公孫鞅早已預期魏國只是為了找一個理由討伐秦國,若秦孝公不前往孟津,則魏國勢必出兵攻打,果然,魏國要出兵了。當秦孝公不能依循自己的建議固執己見時,公孫鞅馬上就採取B計畫,當眾人盡皆主戰,他卻力排眾議主降。

 

同一件事,卻可以有觀感截然不同的立場,是戰是降,朝中能臣眾多講的都各有道理,最終誰能說服君上?書中這些精彩的舌戰,真是看的我大呼過癮,每個立場都那麼有道理,關鍵只在於,那個最後作決定的人,他自己比較傾向天平的哪一端,以及,究竟是什麼人最懂得順著老虎的毛摸,用他能夠聽的進去的方式,促使他做出決定。

 

 

百花齊放的繽紛戰國

 

而人與人的磁場相吸相斥,有時候真的是種莫名的頻率,在戰國中這種情形更加明顯與自由,常常可以看見某人是甲國人,在甲國不得志,卻在乙國發光發熱出將入相。譬如書中描述孫機(孫武子的四世孫,孫賓的爺爺)本在宋國為宰輔,因為和宋公不睦,前來衛國,被衛成公用為宰輔,後改稱相國。再怎麼厲害的千里馬,也得要伯樂才能識之。也許這就是我對於戰國這個年代,有著一股莫名的熱愛原因,天下七雄並立,各路英雄好漢,不管是縱橫家、墨家、法家諸子百家都在此時百花齊放,這是個相對之下極其自由的年代,只要你有能力並得識伯樂,就有機會出頭。混亂苦痛的年代,通常也是充滿機會的年代!

 

只是棋下壞了可以重下,歷史卻只有一次,我們永遠也不知道,如果當時不這樣而是那樣了,之後的事件又會如何發展呢?!

 

而同樣的歷史,從不同的視角切入,又會是截然不同的故事,我想這也是讀歷史小說有趣的地方,史書是勝利者寫的歷史,但小說家卻能自由的選擇他想關注的人物及立場切入,身為讀者的我們,於是能夠隨著小說家的筆鋒遊走,自在的咀嚼那些人性擦撞的火花,就像聽取了各謀臣或戰或降立場各異的論述之後,君上會做出最終決定,我們也會揀選起那些在心裡畫上深深痕跡的,繼續走上未來的道路。

原文網址:http://vernier.pixnet.net/blog/post/28095900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o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